虽然今年国庆节长假各景点游人如织,各地不断爆出报复性增长的旅游经济数据。但是由于新冠病毒还远没结束,南京各博物馆异地来展的几乎一个没有。
本来计划这个国庆节去朝天宫的南京博物馆看一个秋季的特展“从南京到北京”。但是疫情的影响,这个展在这个假期并没有如期举办。
百无聊赖之际翻看了一些以前看展的照片。选取了2018年10月4日在南京朝天宫举办的“幸福西宁•艺韵湟中”湟中非遗工艺品展的部分图像作为前一个帖子《丝绸之路青海道:西宁遗珍展》(http://www.sumecqf.cn/bbs/viewthread.php?tid=5491)的补充。
说到青海省湟中县,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佛教胜地塔尔寺了。除此之外,作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河湟文化与卡约文化的发祥地,长期以来,湟中县通过对各种民间风俗、艺术、传统技能、技艺的发掘整理,有效地保护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目前已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1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
这样一个距离南京1600多公里的县城,在2018年国庆期间千里迢迢为南京市民带来了一场丰厚的异域文化盛宴。
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元末明初宗喀(今青海湟中)人,藏族。由于诞生于“宗喀”,为示尊重,人们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钢铸成等等。我们这里看到的是湟中木雕宗喀巴。
“格鲁”意为“善规”。因为宗喀巴大师戴黄色桃形僧帽,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宗喀巴大师强调修行次第,要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
被追认的一世班禅克珠杰及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均是宗喀巴的嫡系弟子。
一进门就被这金银唐卡屏风吸引住了。
一.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是青海省湟中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技艺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可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
银铜器加工工艺主要流程为:下料—焊接—砸—灌胶—构图—抛光。湟中银铜器的生产方式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鎏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至400℃时,放入汞(水银)。黄金与水银的比例为1:7,加以搅拌后,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金泥”,在青铜器上反复刷匀,最后,用炽热的木炭烘烤青铜器表面,使水银蒸发,黄金留在青铜器表面,成为一件金光灿烂的鎏金青铜器。
金银唐卡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王富邦
八宝舍利塔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王富邦
吉祥舞龙盘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王富邦
九龙香炉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王富邦
酥油灯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王富邦
吉祥大银碗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王富邦
释迦摩尼鎏金佛像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鎏金狮子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鎏金花瓶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鎏金大象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鎏金盘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木包银巴盒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包银工艺的包裹材质往往有陶、瓷、木、釉等,由于银料的纯度高,成品率低,故工艺出品时间长。哪怕经验丰富的工匠大师也避免不了银片高温起泡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之前准备工作付之东流。最终能出品的银器必定是百里挑一的臻品。
木包银碗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鎏金木包银碗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李成
包银木碗通常是藏族上层人物、贵族家庭所用,以示富有高贵。
藏族的木碗,既是吃糌粑的餐具,又是饮用酥油茶、奶茶的茶具,还是饮青稞酒的酒具。因此,在藏族地区,木碗是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
嘎乌长命锁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金维达
嘎乌,为小型佛龛,通常制成小盒型,用以佩戴于颈上,龛中供设佛像。是藏人的护身符,男女形式各异,女子带的又大又圆,外边是银制的,里面装着佛像,经咒,金钢结,还有些别的僻邪之物,有的装有舍利。
八宝莲花如意碗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金维达
嘎巴拉碗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金维达
嘎巴拉碗又名托巴,是用人的头盖骨、水晶、黄金做成的一种骷髅碗,又称内供颅器、人头器,是修“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制作嘎巴拉碗的头盖骨,必须来自修行有成的喇嘛,依其生前遗愿制成。密宗修行者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头器内盛酒,由高僧将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予密法。
作为殊圣、如法的真正的嘎巴拉碗,其年代原则上不晚于乾隆以后,藏传佛教四大派最晚截至清代乾隆时期,便不再制作。
龙纹银盘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何满
何满,男,1965年4月出生。2012年12月,何满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创作的《八瓣莲花尊》《纯银一体壶》《纯银香炉》《吉祥八宝龙纹银包木碗》等多件工艺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连年有鱼茶钵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何满
菊花纯银壶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何满
五福香炉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何满
吉祥和谐壶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何满
二.湟中宗喀唐卡
藏族唐卡,也叫唐嘎。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唐卡的颜色大多非常明亮艳丽,所用的颜料主要是黄金、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辅以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哪怕经过几百年,唐卡依然艳丽如初,璀璨夺目。
唐卡中最常见的是宗教画———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描绘主要人物,从画面上角开始,围绕着中心人物,按顺时针方向与中心人物有关的人物,活动场所或故事布满一周。每轴唐卡画一般描绘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画面的景物随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不受历史、时间、空间的限制。画面人物不受远近透视关系的影响,安排得生动活泼,把整个画面统一在大的基调上,使构图很完整。有的唐卡面积一般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构图很完整,十分壮观。
一副宗喀唐卡作品要耗费制作艺人少则一年,多则数年的精力,为此历史上的宗喀唐卡存量极少,也极为珍贵
引项而观~
时轮金刚 湟中宗喀唐卡 曲吉昂秀
观者
药师佛 湟中宗喀唐卡 曲吉昂秀
大威德金刚 湟中宗喀唐卡 曲吉昂秀
财宝天王 湟中宗喀唐卡 曲吉昂秀
释迦摩尼佛剃度 湟中宗喀唐卡 曲吉昂秀
这尊也是财宝天王 湟中宗喀唐卡 曲吉昂秀
释迦摩尼佛 湟中宗喀唐卡 尖参
五尊阎罗王 湟中宗喀唐卡 尖参
三.湟中河湟皮影制作技艺
河湟皮影艺术历史悠久,在“祁土司”元朝时期就已有皮影戏,皮影制作工艺也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河湟皮影制作原料选用黄牛皮,其皮质细,透明度好。
制作上雕刻手法有侧刀刻、立刀凿、平刀削;添色工艺程序有和色、添色、融墨、上火砖、压光。
河湟皮影戏发源于陕西西路皮影戏,在青海东部农业区已经流传三百多年。与青海地方方言相融合,形成青海特有的“影子”腔。
装裱精美
穆桂英 湟中河湟皮影制作技艺 张永全
四大天王 湟中河湟皮影制作技艺 张永全
四.湟中堆绣
堆绣起源于唐朝,到了明朝有进一步发展,2008年6月湟中堆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属于丝绫堆绣,内容大都是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着重于人物造型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明朝嘉靖年间塔尔寺建成,湟中堆绣便由此产生,并成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与传统的唐卡堆绣不同,堆绣工艺品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一般来讲,图案设计环节主要以客人需求为主。图案设计完成后,将各色布料比照图案剪裁、粘好,之后再填充以羊毛或棉花等,以使图案凸起,最后将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大幅布幔上,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达到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境地。使画面产生丰富生动的立体感和织物特有的肌理感,达到浅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忠义千秋 湟中堆绣 徐耀春
十八罗汉 湟中堆绣 乔应菊
五.湟中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自明朝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采用天然高原牧场的绵羊毛制成,并用天然矿物质染料和植物染色,使染出的线色彩明丽,不掉色、不褪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康熙年间,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扩建,为供应寺院装饰及僧人们诵经的坐垫,藏毯便在塔尔寺附近的湟中加牙村应运而生。
1959年,海西柴达木诺木洪文化的发现地、塔里他里哈遗址中出土的毛席残片,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毛席”实物(后陈列于青海省博物馆内),证明了青海藏族先民几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据考证,该“毛席”残片的原材料就是青海的藏系羊毛,即世界公认的西宁“大白毛”。
骆驼鞍 湟中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杨永良
挂毯-马 湟中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杨永良
六.湟中镶丝
湟中镶丝,又称“掐丝”工艺,巧妙借鉴了景泰蓝的镶嵌工艺,是以金属丝和天然彩石为原料制作的手工艺术。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最高水准。
其制作程序为定稿、绘图、镶丝、点蓝、定型、装裱,画面清晰、色泽艳丽,久不变色、不变形、不变质,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便于长期保存与收藏。湟中镶丝工艺作品主要是以藏传佛教内容为主的镶丝唐卡。
八宝 湟中镶丝 史生萍
财宝天王 湟中镶丝 史生萍
七.湟中农民画
湟中农民画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继承藏传佛教唐卡、壁画、堆绣等技法基础上,融入青藏高原其他民间美术(如民间剪纸、皮影等)营养滋生出来的新型现代民间绘画形式,作者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牧民民间艺人,其主要内容表现了青藏高原各民族风俗习惯、劳动生活场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06年湟中农民画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绚烂的色彩所吸引
麦芥花 湟中农民画 党明汉
下方 湟中农民画 党明汉
牧民情 湟中农民画 党明汉
揣麦仁 湟中农民画 党明汉
火跃人欢 湟中农民画 晋生旺
闪光的宝湖 湟中农民画 孟友邦
八.陈家滩传统木雕
陈家滩民间传统木雕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明代,著名佛教圣地塔尔寺始建于明代,其寺内木雕作品及木雕建筑诸多出自陈家滩木雕艺人之手,2009年9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家滩木雕创作过程中融合了汉式建筑的一些作法,并吸收了当地民居及地方艺术的特点,从而创造出藏、汉建筑相融合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
木雕宗喀巴 湟中佛光工艺雕塑 周锡方
九. 慕家酩馏酒
慕家酩馏酒,是在湟中地区传统酿造的青稞酒。这种土法酿造的酩馏酒,气味醇香,酒香绵软。采用青稞和六十多种中药及地方独特的水质,以传统工艺方法酿制而成,包涵了浓厚的酩馏酒历史文化。
"幸福西宁·艺韵湟中" 前年我看过。
谢谢您的点击浏览! |